长春市中心医院

>
新闻动态详细

版权所有:长春市中心医院 

吉ICP备11000147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长春

 

公司名称:长春市中心医院
公司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1810号
联系电话:0431-88970109
公司邮箱:
88970109@qq.com

 

 

关注微信公众平台

可信组件

新闻中心

资讯详情

为了生命重于泰山的誓言——长春市中心医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纪实

     2020 年 1 月 25 日,农历大年初一,新冠肺炎疫情来袭,给早春平添了几分寒意。长春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院长陈明强在屋里焦虑地踱着步子,不时望向窗外,像是在等待着什么。其实,从年前到现在的每一天他都是这样度过的。凭着多年的职业习惯,他敏锐地预感到他和他的医院,接下来的日子将会是不平常的。他来不及吃上初一的饺子,就急匆匆地赶到了医院,目不转睛地盯着办公桌上的电话和手机。一阵急促的铃声响起,陈明强像等待接受命令的战士一样,猛地站起身,一把抄起了电话:“组建驰援武汉医疗队,11点上报名单!”这是市卫健委发出的紧急通知。院班子成员像消防队员听到火警一样迅速向医院集结。令人惊诧的是,仅半个小时,就有 89 人报名申请驰援武汉。原来,副院长李冬梅在开车赶往医院之前,就第一时间把这一信息发到了工作群,一路上她的手机微信报名提示音就像爆竹一样噼噼啪啪地响个不停。这一切都在陈明强和院班子成员的预料之中。自己的队伍自己的兵,他们再熟悉再了解不过了。现在的任务不是动 员,而是根据需要挑选,这比动员更难。10点30分,仅半个小时,一支由11人组成的医疗队集结完毕,待命出征。5个小时,请战队员达到400人!

(一)

 

    疫情面前更显英雄本色,长春市中心医院原本就是一个英雄的集体:医院曾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百佳医院、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百余项;院党委曾多次荣获吉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长春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标兵等荣誉称号, 历来有着能打硬仗的优良传统和光荣历史。广大党员勇挑重担、挺身而出、排除万难、夺取了一次又一次胜利,是一支战斗在抗击灾情及抢救生命战场上的荣誉之师。抗洪救灾是这样,汶川地震是这样,援藏、援疆、援非是这样……
     时间追溯到1月初。当人们对于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认识得还不够清晰,各种蛛丝马迹就已经引起了陈明强的高度警觉。作为全国劳动模范,长春市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长春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院长陈明强,曾带领医务人员经历过抗击非典、抗洪抗震、援疆援藏等重大事件,凭着对疫情发展趋势研判的政治敏锐性,凭着对人民生命健康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高超的职业技能,很快做出了科学预判:这很有可能是一场非常严重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必须未雨绸缪,超前布局,刻不容缓!
     此时是 1 月 18 日,农历腊月二十四 。陈明强召开班子会议作出紧急部署:立即征用整形美容科,增扩发热门诊;紧急调集增加发热门诊DR、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设备设施;采取应急手段,多渠道采购 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红外测温仪等抗疫防控物资;限令相关部门立即查找有关一线医务人员疫情补助政策,为打好疫情持久战做好充分准备,一旦疫情扩大,确保万无一失。

     1月20日下午,市卫健委召开紧急会议部署了全市抗疫工作。会后,陈明强立即返回医院召开院班子会,部署市卫健委会议要求,督促前期工作进一步落实。21日早8点,增扩的发热门诊、预检门诊改造完毕。配置的医疗设 备、防护物品等全部到位。从1月18日到20日,市中心医院为全面抗疫工作抢出了两天时间。这在当时,只是证明了陈明强科学预见的准确性。但在今天看来,这两天时间多么弥足珍贵呀!
    医院成立了由陈明强院长为组长、各主管副院长为副组长的防疫工作领导小组,分别负责医疗、护理、感控及后勤保障工作。领导小组每天开碰头会,全面调度,通力协作,确保部署深入落实;将相对独立的办公楼一、二层改造留观病房,集中收治门诊及住院发热患者,实行最高级别防控管理;启动预检分诊24小时值班制,对发热患者严密筛查,用最短的时间跟踪“流调”;立即组织全员,特别是重点部位人员的培训,加强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了解,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为发热门诊医务人员、预检分诊人员、病房及医院感染管理防控人员等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流程,确保及时报告、及时处置、及时应对;建立各部位人员储备库。为应对突发情况,工余的医护人员编成排班梯队,随时调用;提升后勤保障,把党委的关爱和关怀落实到位。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建立传染病疫情防治人员临时性工作补助的通知》(人社部规【2016】4 号),落实医护人员待遇;联合泰康保险、建设银行,免费为全院职工提供特殊专项保险。为充分保障防控工 作压紧责任、抓实抓细,成立了防控督导组,分 4 个小组开展工作:督导感染消杀组,保障防疫保护到位;督导后勤保障组,保障物资供应到位;思想政治督导组,保障舆论引领到位;疫情心理援助组,保障人文关怀到位。

     1 月 20 日下午 3 点,市中心医院接到了市卫健委下达的承接龙嘉机场新冠病毒旅客发热筛查工作任务。作为长春市防疫的主力,医院的主要任务是筛查病毒携带者,而机场是前线中的前线。仅仅 60 分钟,副院长李冬梅紧急调动 72 名护理管理者及部分门诊岗位护士,成立机场筛查服务队,带队进驻机场,布置完成工作。每天安排 7 名医护人员 24 小时坚守在航班进港安检口及出港口,对每位旅客进行体温筛查。医院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机关后勤人员近 80 人主动请缨,加入到机场体温筛查队伍中。此项工作风险很高,劳动强度很大,一天 100 多个航班,他们不分昼夜地坚守,把住了这道疫情输入的入口关!
     当天夜里,陈明强检查验收工作部署,领导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分别完成了预检分诊严密防控、发热门诊科学诊治、感染管理高效指导、后勤保障全力供应、人员梯队 充实到位、龙嘉机场布网筛查等工作,这一切,仅用了16 个小时!
     22日早8点,市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马平来院督导,对陈明强院长的高度政治敏感,医院精细的应对部署和超前工作给予了肯定。
上午 10:30,医院接收了首位来自武汉的发热患者。超前的部署为防控工作的有序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医院顺利完成了第一例发热患者的防控任务。
为提高防控效率,他们第一时间封闭医院其它入口,在唯一入口安装红外线快速体温检测仪,自动对进出人员实施体温监测,筛查发热病人,并将其直接引入发热门诊单独通道。达到快速防控、严密防控的效果。此举迅速在全市卫生系统推广。
     医院设置24小时预检分诊处,对进院的每个人进行红外线体温筛查及测温枪双复查,对仪器显示体温异常的,再进行水银体温计复测。对体温超过 37.3℃的患者直接引导至发热门诊就诊。进入住院部需要乘坐患者专用电 梯,电梯口设保安岗。每个病区封闭式管理,由科室护士专人专岗把守。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冠疫情期间病区探视陪护管理工作的规定》等在每个病房进行张贴告知宣传。一个举措一道屏障,一个办法一道防线,一个岗位一个哨兵,为春城百姓生命安全筑起一道道坚实的防护墙!
    “跟我上!”院班子成员冲锋在前,每个人都有不同寻常的“年故事”——
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关云哲,全力调动和调配医疗资源,组建和带领专家组会诊,及时辨别疑似和确诊病例,制定分类救治方案。他很早就答应父母回老家过年,但因疫情,就让哥哥把父母送到长春家中。本想这样能多陪陪 父母,可每次回家都因疫情紧急半路返回。一次,盼儿子回家过年的父母眼巴巴地看见他走到楼下,扭头又往回走,就急忙推开窗户喊他。他冲父母摆摆手,在心里说:“爸妈,忠孝不能两全,对不起了。”
     分管院感工作的副院长杨鑫,今年是母亲去世的头一年,她却只能把年迈的父亲留在老家过年,托付给亲人照顾。她日夜坚守在医院,指挥检验及感控工作,积极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对在院发热患者进行流行病调查,现场指挥消杀,消灭死角。
     主管后勤的副院长阎玉伟,是“粮草”先行官。他带领器械科和总务科,动脑筋、想办法、找门路、挖渠道,在疫情全面爆发的前两天,抢先一步采购抗疫物资,并快速到位,保证了充足的抗疫设备和物资的供应。他不顾自己身带6个心内支架,除夕之夜坚守岗位,现场调度后勤物资。发热门诊紧急安装移动X片机,他带领大家喊着号子,将沉重的机器搬运安装到位。
班子成员率先垂范,中层干部一马当先。感染控制科科长关玉莹从接到任务第一天起,就把过年的事儿抛在了脑后,率领全科人员加班加点第一时间编写下发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应急预案》、《病历筛查》以及《医护人员个人防护用品穿脱流程》,并以最快速度完成预检分诊、疑似病例报告、流行病学调查、采样及结果回报等相关工作;医务科副科长李昕华,把年幼的孩子交给公婆去外地过年,自己随时待命,虽患流感浑身疼痛,从三十到初一,防控应急工作她无一缺席;呼吸内科主任高凤玲、骨干医生林海涛作为会诊组专家随叫随到;护理部主任苏英君、副主任李爽,春节坚守在龙嘉机场;护理部副主任别春娟刚刚做完肺部手术没多久,一直不下岗;医院党委副书记周毅刚、纪检书记王淑香、工会主席张秀英加强了援鄂医疗队家属的心理支持,通过电话沟通和视频慰问,连线队员的家属,解决后顾之忧,并通过微信发送专项慰问金,把爱心和物资及时送到职工和家属手中。家属们十分感动,纷纷表示:一定全力支持亲人抗击疫情!器械科、总务科、院办、党办等许多科室负责人放弃了春节假期休息,也自成梯队、全力配合,使医院的整体防控工作一呼百应,环环相扣。长春市市长刘忻来院考察时说:市中心医院疫情防控工作对全市医院起到了示范指导作用。

(二)

 

     时间定格在2020年农历大年初一。陈明强和班子成员正在严肃认真地商讨组建援鄂医疗队事宜,最令他们欣慰,也最令他们头疼的难题,那就是聚将容易选将难。他们必须在半个小时内,在近百个请战书里,做出抉择——究竟派谁去武汉?
     心内科护士长毛艺潼第一个报名。外科总护士长王艳芳,参加过汶川地震救援和援藏工作,她在发给李冬梅副院长的短信中说:“我知道我年纪大些,但我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呀,我可以给年轻的医疗队员提供一些实战帮助,请组织上让我带队出征。”肾内科护士长王莹父亲刚做完支架,她说:“我报名,第一批不行,我可以第二批去,那时我爸爸的病情也就稳定了!”50多岁的内科总护士长孙宇岩一次次请战:“我没有什么牵挂,让我去吧!”
疫情面前,一个个白衣战士将生死置之度外,挺身而出,一封封以生命相托的支援武汉请战书,感天动地、催人泪下:
     CCU 护士李冬梅:“我 89 年参加工作,在重症监护室工作 20 多年了,技术工作我不输给任何人。如今国家有难,我强烈要求去一线抗击疫情,也想利用这个机会,向全国的同行们学习消毒和隔离经验。我孩子就要大学毕业了,我想给孩子做个榜样,等我凯旋归来时,站在孩子的面前对他说一声,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妈妈是个合格的护士。”
     肾病科主治医师郑鹏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是一名医生,国家和人民需要我,我将义无反顾‘逆行’”;内分泌科护士长池建六次请战:“我是中共党员,我无论在专业方面、处理应急情况能力方面,都很娴熟,还是国家级健康管理师,在给予病人和同事的心理健康疏导方面有优势。我向党组织及院领导保证,一定圆满完成任务,勇担重任,不辱使命”;古有花木兰替父从军,今有好爸爸为女儿请战:“栾峦是党员,关键时候必须冲上前线,彰显白衣天使风采,我们家人会全力支持,照顾好4岁的孩子,让她没有后顾之忧上前线。”
     曾在非典战役中战功卓著的呼吸内科,除1人怀有身孕,其余37人全员请战;全省医德标兵集体——干部一疗区全员请战;ICU护理团队全员请战!“院长,需要支援请让我上!”“主任,如果去不成武汉,咱院留观病房一定要有我!”“书记,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随传随到!”“护士长,孩子已移交老人,听候召唤!”“我请战!”“我请战!”“我请战!”“不计报酬,无论生死!”……请战,请战,还是请战!没有人逃避,没有人退缩,没有人低调。医院年轻人更是争先恐后,八零后、九零后、零零后的表现让领导们欣慰。在国家有难人民需要的时候,新时代年轻人医务工作者当仁不让,青春的力量战“疫”中彰显!
     这些感人的瞬间,是一代代市医人在生与死、血与火的洗礼中沉淀的“尊重生命、医术为本、勤奋执业、不为利驱”的“市医”精神;是一代代市医人坚守的“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操守;是一代代市医 人面对人们以生命相托时凝聚的大医之魂!

    院领导认真研究,决定把最优秀的党员派出去,给积极要求入党的年轻人创造成长机会,让他们火线入党。最终,根据武汉疫情特点,遴选出以呼吸及重症医学科为主的 11 名医护人员,同时也确定了第 2 批、第 3 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名单。他们是:杨磊、李刚、梁颖、王柳、刘冰、王萍、纪红、周万鹏、刘雪松、刘艳华、刘伟、张佳、董明慧、王奕文、刘大铮、王颜、宋杨、李姝姝、赵丽燕、程艳华、邢雪松、孙鑫、栾峦、张力男、刘畅、张月、赵宏艺、孙向阳等。
    为援鄂医疗队队员送上满满的爱。院党委提出:“全力做好后援保障,最大可能保障队员的生命安全。”医院为每个援鄂队员注射了增强免疫力的二三价肺炎疫苗。陈明强亲自将提高免疫力的黏膜载液喷剂送到每位队员手中,提醒他们做好自我防护。在物资的配备上,院领导考虑得十分周到:武汉室内温度低且潮湿,为队员配备了抓绒衣、保暖内衣;每人发了十五双袜子,便于更换。就连背包拉杆箱的样式也是选了又选,挑了又挑,为了便于区分,又设计了标识和口号。箱子里装满了生活和工作所需物品,大到电褥子、电热宝,小到指甲刀、抠耳勺,还有巧克力和常用药。还给每个队员预存一千元电话费, 每人发放专项慰问金五千元。为了解除队员家属的后顾之忧,成立了专门机构为队员家属服务,定期打电话拜访,按时配送米、面、油、肉、蛋、奶和蔬菜水果和其他生活必需品。
    用最高的礼仪为援鄂医疗队送行,院领导陪着队员们吃了亲手包的上车饺子。武汉疫情严重,使简短的送行仪式气氛凝重。陈明强院长按捺不住激动的情绪,短短几分钟讲话,竟哽咽停顿了三次:“亲爱的战友们,能为你们出征送行,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你们舍生忘死,用行动去履行为了生命重于泰山的誓言。这不仅是你们的光荣,更是医院的光荣,中国医务工作者的光荣。请你们一定记住,医院永远是你们最坚强的后盾,我在家里等待你们平安凯旋。”亲人般的深情嘱托,使队员们备受鼓舞,在遥远的武汉,化作战“疫”的强大动力。
     市中心医院第一位“逆行者”,是重症医学科医生杨磊。杨磊是个身材纤细、温文尔雅,且书生气十足的男孩,平时很低调,从不显山露水,但在工作中却不甘人后,默默争第一。1月26日大年初二,他随吉林省首批医疗队出征,成为当时长春市参加吉林省援鄂医疗队的唯一一名队员。
杨磊说:“在国家危难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刻,正是体现医务工作者价值的时刻。我愿用身体做堵墙,医院的重担我来担!”出征前,他从怀里掏出早已准备好的入党申请书:“我申请入党绝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看到国家有难时党员同志都冲锋在前,我很敬佩。我申请火线入党,请党组织考验我吧。”院领导郑重接过了他的申请,小小的欢送仪式瞬间变得隆重而庄严,没有掌声,在场的所有人都充满敬意地向杨磊点头示意,用注目礼送战士出征。
     支撑杨磊这份坚定的,还有他那扎实的技术功底。2008 年硕士毕业后的 12 年里,在 ICU 病房处理过多种复杂病例的经验,让他在如今的战“疫”中胸有成竹。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内,吉林省援鄂医疗队需要医治看护30多位重症病例,四五名医生一组,轮班查房诊治。十几天下来,杨磊和同事们对新型冠状病毒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们在治疗的同时,更关注的是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患者会出现的合并症。每天实时监测患者血压、血氧、血糖、心律等各种数据,结合化验结果,判断患者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在有条不紊的诊疗看护中,一部分重症患者的情况趋向稳定,这是大家几天辛劳换来的最好消息。”这是杨磊发朋友圈向家人的汇报。

(三)

 

    长春市中心医院,是长春市防疫抗疫的主战场。全院上下手挽手,肩并肩,同心协力,众志成城,冲得上,守得住,打得赢,为人民生命健康筑起了一道安全防线。
    发热门诊是这场战役最危险的前沿阵地。全科十二名医护人员 24 小时轮流值班,严格按照防护要求,所有病人的检查都是一对一的引导。随着发热门诊量的增多,他们的工作强度、风险和压力也随之增大,已年过半百作为老大姐的护士长王新华就成了全科的心理疏导师。1 月 22 日,发热门诊接收了第一位从武汉来的发热患者,防疫抗疫短兵相接的阻击战正式打响。患者在长春无亲无故,对临时隔离没有心理和物质准备。王新华胆大心细,不但为他准备了生活必需品,还为他打水送饭。亲人般的关爱,使患者很快消除了隔离的焦虑和恐惧。护士王红快退休了,仍坚守在一线,由于不能及时如厕,患上了尿路感染和膀胱炎,可她就是不下火线。大年初四,护士史建梅正投入紧张的工作,家里传来老公公去世的噩耗,大家看到,她被泪水模糊的护目镜后是坚毅的目光。
     2 月 8 日,医院 CCU 入住了一位体温正常但呼吸困难的患者,下午经专家会诊,确诊为新冠肺炎,转入定点医院治疗。CCU病房医护人员需要每天进入病房为患者采集咽拭子、测血压、输液量体温等,随时面临着被感染的 风险。护士黄堃、侯金伯、杨延婷、李春英、邢婷婷、王玥、周莹、李冬梅,危险抢着上,工作连轴转,没有一个人害怕,没有一个人退缩,没有一个人掉队。护士李冬梅发现 CCU 施工改造进度慢,心急如焚,顾不上连续工作 48 小时的疲劳,把十几张几十斤重的石膏板硬是抱到病房。她说:“吃苦挨累我不怕,就怕耽误了病人的救治。早一点改造好病房,患者就多一分生的希望。”CCU 升级改造隔离区域打造了隔断,为减少交叉传染风险,护士们在狭小的空间里守护着患者,不轻易离开。为了节省防护品,CCU护士长王力敏常常一整天不吃不喝,半夜才回家,大家称她“铁娘子”。隔离患者心理压力大,她每天抽时间逐一和患者交流,耐心地沟通讲解,患者焦躁紧张情绪逐 渐消失。家人的支持也让王力敏力量倍增,从没做过一顿饭的丈夫也上阵了,无论她多晚回家,都会有热腾腾的饭菜。丈夫说:“媳妇,你几点回来咱几点吃,你想吃啥咱就买啥,你吃好吃饱,增加抗病能力,才能好好完成抗疫任务!”
     重症医学科全体医护人员用行动诠释了重症医学科无所畏惧、攻坚克难的专业精神。用最快的速度筹备隔离病房,制定病房改造方案,为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做充分准备。总护士长王艳芳加班加点、争分夺秒制定了隔离病房工作流程、工作及防护制度。
     科里有 6 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留守人员全力担起了院内抗击新冠肺炎繁重的工作。
优秀共产党员、值班护士长张爽,第一个进入隔离病房为患者留取咽拭子核酸检测,成为医院重症医学科新冠肺炎护理第一人。在留取咽拭子过程中,因外界刺激,患者剧烈咳嗽,张爽耐心指导患者深呼吸,配合顺利采集。她身穿厚重的三级防护服,呼吸困难,却一直陪在患者身旁,减轻他的恐惧心理,患者非常感动。23 点,病人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确诊新冠肺炎。值班医生金英、护士孙小丹、张艳迪,在医务科科长李昕华及院感科长关玉莹的指导下,毫无惧色,有条不紊地将患者安全转入定点医院。
     为保证发热患者得到正确的诊断,医院成立了新冠肺炎会诊专家组。呼吸科主任高凤铃、放射科主任马首燕、两位首席专家强强联合,还有干二疗区主任邓翠云、中医科主任裴智梅、呼吸科副主任张际春等大将加入,来自不同学科的专家组成了智囊团,他们用超强的专业敏感和技能,日以继夜地坚守在一线,把住了新冠肺炎诊断关。
     医院近 700 名护理人员,大都工作在高风险的岗位上。天天和发热患者打交道,面对面相视,近距离接触,没有人畏惧,没有人怯退。预检分检是阻止疫情蔓延的第一道防线,他们每天24小时坚守岗位,测量上百人的体温,有的一站就是几个小时,腰站酸了,腿打颤了,从不言语,确保“新冠”一个不漏。机场防控一线,护士们将关口前移,登机检测,每个班机检测两个小时,从不懈怠;病房严加管控,不允许患者接触家属。医院是个圈楼,通道多,他们分兵布岗,死看死守,连眼睛都不眨一下。患者家属说:上不去啊!有“女兵”站岗 。他们用医护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担当,筑起了为百姓守护健康的第一道屏障。

(四)

     长春市中心医院在长春和武汉两条战线打响了抗击 新冠病毒的总体战、阻击战。远在两千里外的武汉的战友,每时每刻牵动着长春市医人的心。党办宣传科通过自媒体院内公众号,直播连线武汉,隔空对话,第一时间传递着感人事迹和精神风采。

     在第二批赴鄂医疗队出征仪式上,院党委批准第二批赴鄂医疗队的5名党员成立了临时党支部,担任党支部书记的李刚,庄严地接过了院党委书记陈明强代表院党委向医疗队的授旗。李刚率队承担了一个疗区共计50张床位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任务。红旗指处,所向披靡。

 

     重症医学专业自诞生以来,多次在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着先锋作用,是坚守生命的最后一道关卡。李刚从事重症医学专业 24 年,他带领的重症医学科抢救成功率高,除颤技术强,具备敢打硬仗、能打硬仗和打赢硬仗的丰富经验和强大实力,是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救援任务中的“老牌劲旅”。16 年来,科室先后有 17 人参加过抗击非典和汶川地震的救援任务。他先后两次进入非典疫区工作,与患者零距离接触累计33 天;2009年甲流爆发,他进入长春市传染病医院病房指导工作 15 天。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刚露端倪,李刚就感到一定会有救援任务。他对大家说:“我们科的使命决定了我们注定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主力。从现在起就要有思想和心理准备,做到召必来、战必胜,一声令下,全科请战。作为学科带头人、 共产党员,我带头!”

     2020 年 3 月 8 日,是李刚所带领的吉林省驰援湖北第二批医疗队队员——呼吸内科护士梁颖、重症医学科护士王萍终生难忘的一天。在这一天,她们在武汉抗疫一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梁颖和王萍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积极开展临床护理工作,救死扶伤、迎难而上,经受住了党组织的考验,这是她们生命中永远的光荣记忆。
    在长春市中心医院,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疫情初期,医院党委发出倡议,号召全院党员行动起来,到最需要、最艰苦、最危险的地方去,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论是在本职岗位上坚守 的同志,还是在援鄂医疗队中,每个共产党员发挥他们模范先锋作用,把生命重于泰山的誓言变得更加响亮,更加昂扬,更加充满力量,党旗在抗疫的第一线高高飘扬!
     李刚所在的疗区,重患病情变化快,需要密切关注,遇有突发状况就要随时处置,导致医生严重不足,几乎没有休息时间。医患随时随地近距离地接触,防护工作一旦疏忽,随时可能感染,风险与压力极大。李刚深知自己肩上 的重任,他不仅要做好大家的工作指导和生活保障,还要对大家进行心理疏导,构筑心灵的堡垒,凝聚队伍、提振士气,使队员们时刻保持乐观精神,增强必胜信心。
     李刚每次查房都要 3 个多小时,穿着那身憋闷的防护装备超过 2 个小时就会出现呼吸不畅。他察觉放缓语速可以配合他们的节奏呼吸,平缓病患的情绪。每次呼吸的时候,他都告诉自己:“吸气,战胜病毒,一定要争这口气;呼气,战胜病毒,一定要出这口气。”慢慢地“争一口气,出一口气”成了疗区里的流行语,医生和患者都跟上了他的节奏。
     有一位 70 多岁的病患去洗手间,摘掉氧气面罩的她觉得很难受。她走几步,停下来歇一歇,念出:“争一口气,出一口气”,再走几步,再默念。她悄悄 对李刚说:“你的办法真管用。”同行们调侃:“这位大夫有点儿秀,能给大家带节奏。”共产党员李刚在抗疫一线表现出了大智大勇。
     战士自有战士的情怀。市中心医院战斗在武汉抗疫一线的队员们,用心守护着生命,用爱呵护着患者,他们也用笔,记录了他们不平凡的日日夜夜。我 们翻开一篇篇战地日记,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

     2 月 21 日终于来到了武汉。想想出征前,还真 是有点感慨。当我把批准参加驰援武汉医疗队的消息,通过“家和满满”群告诉家人,还生怕家人不理解。谁想到一进门儿,大家就把我包围起来。连 80 岁的姥姥都竖起了大拇指给我点赞,夸我有志气有能耐。大舅叮嘱我要注意科学防护。爸爸说:“家里已有一块‘光荣之家’的牌子,你要再为家里挂上一块。”妈妈找人为我剪了帅气 的寸发。女儿更乖,拉着我的手说:“妈妈要去武汉救人了,我在家里听话。”家人的理解多么的珍贵,浓浓的亲情送我出征。明天我就要上一线了,请亲人放心吧,我一定会把第二块‘光荣之家’的牌子挂在家门上。
                                                                                                                       ——战地日记 张力男

 

     今天是来武汉的第 17 天了,又是个阴天。早晨一上班,我就要给疗区新收的患者采集鼻咽及口拭子,这是一个挺吓人的活,操作时患者一旦咳嗽或者打喷嚏,就会有大量病毒释放出来,想躲都来不及。开始时,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手还是有点颤,鼻咽拭子要插进单侧鼻孔,至少停留15秒到30秒。听起来是一眨眼的工夫,可刚开始时,我觉得时间很长很长。就在心里默默查数,缓解紧张情绪。一个操作下来,加上厚厚的防护服又憋又闷,让你头昏眼胀,大汗淋漓。下班回到驻地,想想一天的工作,我自己问自己:你来武汉干啥来了?不就是救死扶伤来了吗?用生命捍卫生命来了吗?出征时宣誓连死都不怕, 现在这是咋了?连小小的病毒都有恐惧感,因为胆小,在抗疫的一线没完成任务就被吓跑了,连万里长江你都不敢去看一眼了,因为这是人生的耻辱。人哪,有时候把为什么做事弄清楚了,就会豁然开朗,什么苦啊,难哪,害怕呀,也就都没有了。我就这样,没两天就适应了,畏难害怕的情绪抛到了九霄云外。本来咱技术挺高,采集操作就更加得心应手了。许多患者经常伸大拇指给我点赞。病人的认可就是对我们的最高奖赏,因为我们就是为他们的生命而来,为他们的健康而战的。一位 70 多岁的老阿姨采集鼻咽拭子,她憋得满脸通红,尽力配合操作,完成后又是咳嗽又是打喷嚏,让我离远点。我不但丝毫没动,反而凑到她面前:“阿姨我不怕。”“连我都怕了,你们可咋办呢?”她的眼睛湿润了。对了,我刚才收到爱人发来的红包并祝我节日快乐,我才想起今天是“三八”节。我的心里洋溢着无限的幸福和温暖。太晚了,快睡吧,武 汉的明天一定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
                                                                                                                    ——战地日记 刘艳华

 

 

 

    下班回到驻地,初到武汉的紧张心理,还没有彻底消除。在疗区多见女护士,像我这样的 90 后男孩还真是不多见。参加培训时,我瞪大了眼睛听讲看示范,把每个细节都熟悉透了,马上就进入了角色。不少护士大姐都夸我阳光帅气,这让我十分高兴,工作的热情就更高了。男孩儿有力气,干累活我总是抢在前面干,可是尿不湿常常让我感到很尴尬,这一辈子都没想穿这东西。穿防护服看不清楚脸,男女很难辨别,我就在背后写上了姓名,加上一个大“男”字,姐妹们一看都哈哈乐。我说:乐啥?有重活就找我。男孩归男孩,可工作的细致一点也不能差,这就需要不服输和争第一的精神,还有拿绣花针的手。想起当时我向院领导报名时,就像董存瑞找首长要求参军一样,终于得到了批准。我这么年轻,能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上战场,真是幸福。咱也要为90 后男护士争个光,添个彩儿。

                                                                                                                   ——战地日记 周万鹏

 

 

 

 

     今天,我在武汉同济大学医院中法新城区医院站完了最后一班岗。从2 月 2 日来武汉,在重症室工作了50 多天。上班时,我换上了背后有女儿祝福语言和图画的防护服,并用手机拍了下来,留作纪念。因为,在最苦最累的时候,看看女儿和同学们写给我的留言和照片,总会充满力量。从正月初一报名,到 2 月 2 日飞抵武汉,往事在脑海里挥之不去。出发前夜,我搂着女儿,亲了又亲,她不舍得我走说:“妈妈,我爱你,需要你。”我说:“你是妈妈爱的人,你需要妈妈,可现在武汉疫区的人更需要妈妈,同样也是妈妈爱的人。”我眼含泪水与女儿和家人依依惜别,来到武汉,开始了在一线抗疫战斗。在重症区,为了尽可能减少防护品的消耗,我咬紧牙关,上班不喝一口水,不上一次厕所,尝到了职业生涯中的几个第一,令我终生难忘:第一次穿上了严密的防护服,第一次穿上成人纸尿裤,第一次体会到了呼吸困难和汗水湿透几层衣服的难耐。磨砺使我更懂得了困难和苦难是可以战胜的。我懂得认真严谨精心的护理,对患者来说具有何等不可替代的作用。每天不论是走访, 查房,还是从病房走过,我从不放过病人的任何状况。我想,这是一名护士对生命的宝贵呵护。发现病人焦虑烦躁,有头疼脑热的,就马上测血压;发现呼吸不稳,马上给他们增加吸氧量,然后加强观察巡视。看到病人无助和恐惧的眼神,我总要停顿下来,小声安慰,轻轻地抚摸他们的手背。细致入微的护 理,为患者症状的减轻和康复出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记得 24 床有位老大爷,由于年龄大,记忆力减退,经常忘记服药,我每次分发药品时,都要亲眼看见他吃完才离开。他因为长期穿纸尿裤,臀部皮肤不透气,出现大面 积尿疹,又红又肿,有许多创面和破损。我就把从家里带来的修复液,每天给他涂上。不论怎么忙,都抽空来为他增加翻身的次数,使他的病情明显好转。我就是这样,坚持了50天,战斗了50天。马上就要离开武汉了,我知道说声再见是最好的告别。在这里,记录了我在国家有难,人民需要的时候,尽职尽责的工作。今后,不论我走到哪里,人们问起我的职业时,我都会高昂起头,响亮地回答:我是长春市中心医院的护士,是当年在武汉参加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护士!

                                                                                                                    ——战地日记 王萍

 

 

 

 

     今天,刚接班,疗区里就来了几位重症患者,我和王奕文医生马上进入隔离间,逐一问诊、查体、阅胸部CT、提化验单,一切紧张而有序地进行。3个小时后,我从隔离间出来,又在办公室整理完病人的医嘱及病历,已经是凌晨2点了,错过了回住处的班车,只好等下一趟了。抬头看看武汉的夜空,没有星星,淅淅沥沥的小雨打在身上,感觉有些冷,同路的战友们彼此交流、鼓励,一个眼神就会有一股暖流在心头涌动。回到住处,看到医疗队的工作群还在讨论着患者的病情,立刻参与进去。“十七床的体温是37度4,今天没有发热,她觉得越来越好了”;“三十二床还是觉得有些气短,活动时加重”;“那明天再查一个咽拭子吧”;“五十一床可以停抗病毒的药了”……在武汉的休息时间,十有八九都是这样度过的,即使到凌晨我也感觉不到疲劳和睡意,因为我们是为捍卫生命而来,患者的病情就是我们心中最大的牵挂!

    还有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我负责的病人今天有些见好了,略畅通的呼吸,让他有了些力气,有了点精气神。当他用全力握住我的手,用最大的力气说出谢谢时,我的心跳加快了,泪水在眼眶湿润打转,一个医生的幸福感油然而生。东方露出鱼肚白,雨过天晴,我坚信:武汉春天的樱花还会照常开放,休息,准备迎接明天的战斗!

                                                                                                            ——战地日记  刘雪松

……
疫情还在继续,我们仍在坚守!

 

人类在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来没有停止过与疫情的生死搏斗。是我们的白衣天使们,用血肉之躯,为我们筑起一道守护生命健康的钢铁长城!

当我们用最高的礼仪迎接英雄们凯旋,在掌声和欢呼声中,回忆过去,更应该冷静地思考明天和未来:不要因为疫情过去而淡忘他们,当我们远离战争的时候,白衣天 使就是生命的守护神,天下不能无医! 他们值得我们所有的人永远地爱戴和尊重!
 

 

我们需要更多的白衣天使!我们需要更多的陈明强这样的院长!我们更需建立更多的像长春市中心医院这样的平战结合的老百姓自己的医院,为国为民筑起公共医疗卫生安全牢不可破的钢铁防线!
 

 

一 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人类同病魔斗争的历史。冲锋陷阵的总是医务工作者。他们从事的是伟大的职业,他们坚守的是生死防线, 他们追求的是人类健康的美好梦想,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向长春市中心医院的医护工作者致敬!
向所有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致敬!

向中国的白衣天使——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致敬!